第484章(2 / 3)
中年大汉道:“他不娶妻。”
“嗯?”
“司伐”眨了眨眼睛,颇为诧异:“这不奇怪吧!为官者又不似那升斗小民,朝不保夕,需要早早成亲,绵延后代子嗣,进士娶妻往往是为了妻族的势力,状元更可为宰执的乘龙快婿,然此人自己就将是宰执,何须妻族借力?”
这就跟后世资料里宋朝女子平均的成婚年龄在二十岁,是一个道理,这类能够统计的女子都是有墓志铭,流于后世的,也即大户人家的女子,寻常百姓家往往十三四岁就出嫁了,生活条件越好的往往越不急于早婚。
“我原本也是这般想的,狄进才过弱冠之龄,又有这般仕途,毋须急于一时,事实上如今京师的媒婆经过千挑万选,已经选出了八家,就等他挑选一位最合心意的贤妻!”
中年大汉道:“然仔细回顾此人所为,入辽国,攻西夏,都是冒着生命风险的,在辽国时还被西夏世子李元昊行刺!不留下子嗣,官当得再大,万一有个三长两短,连个子嗣封赏恩荫都无,他难道就从未考虑过这点么?”
“司伐”若有所思:“确有道理,他既没有子嗣,当时就不该那般胆大……”
中年大汉道:“狄元靖手中的长生法肯定不完整,否则并州狄氏,取赵氏代之都轻而易举,何须等到今时?他应是被逼无奈,才将之用在了自己的儿子身上,别忘了那场起死回生!”
“当然忘不了……”“司伐”叹了口气:“可惜了,怎么偏偏是他,换成旁人,早就抓起来了!”
“先不提那一位!”
中年大汉道:“我现在越来越确定,狄进虽然得享长生法,犹如神助,心想而事成,但也必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!”
“我本以为会是英年早逝,正如‘祸瘟’的神通法,强行开启,反倒减寿,然此人体魄强健,气血旺盛,比之他的姐姐都不逊色,必得长寿!”
“既然与寿数无关,那又会是什么?”
“司伐”听到这里,已然明白了思路:“你觉得是子嗣?”
中年大汉道:“我在河西时,就提过娶妻之事,当时用的是指腹为婚之说,可惜一时急切,倒是被他看出了几分根脚,试探失败,但我依旧认为,最可能的缺陷,是再无子嗣!”
“司伐”眼睛亮起:“是了!狄元靖为其子强用长生法的代价,是无法绵延子嗣,此人心里清楚这点,所以根本不急于娶妻?”
你别说,你还真别说!
这般一分析,结合种种细节,有理有据啊!
“如果这个推测是错误的,他能有子嗣,且无其他弊端,那我们基本就没有胜利的希望了……保存好有生之力,盯着狄氏,等着他的儿女,等着他的孙子,哪怕再等百年,也要再寻机会,夺回秘典!”
中年大汉却没有一味笃定,而是安排了后路,眉宇间这才露出锋锐之色:“而我既然换了这张脸,就注定要与他交锋到底,看谁先摸清楚对方的底,让秘典合而为一,得真正的大逍遥,大自在!”
四大宦官的最后一位倒下了
“三位同龄的神童都寻到了。”
“两人在备考科举,一人已经考中了明经科,正在等待吏部铨选,准备得官……”
“组织”那边的进展,并没有影响狄进的计划,一切还是按部就班地执行。
比如他让身边的三名亲信武僧,去调查当年一同参加神童试的同龄人。
过程很顺利。
这个年代的人,背井离乡的很少,尤其是京畿。
能够参加神童试的,家境都不会差,再加上出了神童,街坊邻里的都有炫耀,自然是能问出来的。
结果也没什么异常。
这三个人都属于年少聪慧,又有心气,自然希望科举入仕,光耀门楣,但其中一位家境败落,便选了明经科,二十岁不到就中了。
三十老明经,二十岁的明经科不稀奇,可惜这个常科科目在唐朝还有含金量,因为进士实在太少了,又为权贵高门所把持,狄仁杰都是明经科出身,有能力者依旧能高升。
但到了宋朝,明经科的含金量就是真的低了,属实是没文才又没追求的士人才会选的,后来就在神宗朝被正式废除了。
毫无疑问,在宋朝官员众多,差遣相对较少,有实权有油水的又是争破头的情况下,考了明经科就想谋個好差事,实在很难。
所以狄进在初步排查了这三个人的情况后,马上放弃那两个备考进士的,安排最机灵的迁哥儿去与那个考中明经科,正在等待吏部铨选,苦候差遣的官人交谈。
迁哥儿仅仅用了两天时间,就跟那人攀上了交情,去了酒楼勾栏后,更是成为好友,五日不到,便传回了消息:“公子,这位官人述说了不少当年的旧事,有一件确实蹊跷,那一届神童举,礼部初选时,十岁以下的都有优待,他原本选不上的,却因为年龄小入了选……”
狄进眯了眯眼睛:“特意要十岁以下的孩子?”
神童举主要考的不是诗词文章,
↑返回顶部↑